学术科研活动

抚今追昔 | 85与一所艺术学府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 将历史还给岁月。
2021年12月
抚今追昔 | 85与一所艺术学府

抚今追昔 | 85与一所艺术学府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 将历史还给岁月。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

将历史还给岁月。

很多当其时想而未想之事,

被放大为历史书写的关键;

很多被忽略的岁月重新放光;

很多生命的碎片,

被重新拼缀成历史的发光体。”

——许江

 

▼宣传视频

由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主主办的“85与一所艺术学府”的学术研究展,于2013年11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览聚焦于1985年前后浙江美术学院所发生的一系列艺术事件,以作品与丰富的文献资料展示八十年代艺术新思潮在这所艺术学府中的发生与发展,匡正人们对八五美术新潮的简单化理解,在对历史情境的重构中,多维度地再现那场艺术思潮的历史成因,并试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中,探讨艺术运动的历史与社会意涵。

▼展览开幕式现场

 

 

01

85美术新潮与艺术学府的渊源

85 & An Art Academy

1985年前后的新潮美术运动,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动人的一幕。

当时的年轻艺术家不满于当时美术界的左倾路线,不满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窠臼和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运动。如今,85美术新潮在某些时候被用来指向反学院、反体制的意识形态思潮。这场以“八五”命名的艺术新潮具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即它的发生并发展始终围绕着学院,而中国美术学院在这场运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适逢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之际,中国美术学院推出“85与一所艺术学府”这一专题,旨在反映1980年代前期在浙江美术学院发生的教学与学术探索与青年美术新思潮的关系,展现艺术学府的文脉传承与办学理念在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方面所起的动力作用,以此促进思考今日中国美术教育的时代作为。

▼展览现场

 

 

02

多维度展现85美术新思潮

85 & An Art Academy

“85与一所艺术学府”展览以影像生产作为策展方法,把中国美院美术馆的四个楼层分别设置为“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展示当年那场闻名全国的毕业答辩。在第二场“突围”,凸显1985年前后学院内部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系列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再现了1928年以来“艺术运动史”上的若干个重要节点,并组织艺术界与思想界的学术同仁,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与社会史的框架中就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辩证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以黑板展示出研讨和论辩的思想踪迹,以作为批判与反思的基础。第四场“新潮”则聚焦于对“’85新潮”的历史呈现,由“’85新空间·池社”、“厦门达达”、“红色幽默”、“最后的画展”等九个部分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展览现场

 

 

03

“85个发光体,85个道具箱”

85 & An Art Academy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作为历史寻访者,经过历时数月的调研与创作,选择了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进行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围绕其在1985年的艺术生活以及人生故事,进行响应性创作。从当下美院学生的问题语境和思想状况出发,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呈现了学院85年中85位个人的“八五”故事。85个放光体,85个八十年代的道具箱,构成一场贯穿85个年头的影像戏剧,一部投射在1985年的美院春秋、人物列传。这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在1985年的同时现身,构成了中国艺术史与社会史上令人百感交集的一幕。这一幕,将开启我们对现代性历史叙述及其意底牢结的全面反思。

▼展览海报

85位亲历者,每人一个视频、一张书桌。85位人的组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当年美院的老一辈艺术家,如林风眠、吴大羽、陆俨少、沙孟海、艾青等,都经历了1985年;第二部分以肖峰为首的主流教学主体,他们是构成85新潮的基础;第三部分是坚持传统艺术,研究中国画教学,走中国发展的道路的艺术家,如孔仲起、潘公凯等;第四部分是新潮艺术家,是文革之后面对中国艺术发展思想、提出前瞻性批判性艺术主张的艺术家。

这85个人的构成,实际上就是展览的核心。繁杂的历史脉络、艺术观点都聚合在1985年这个时期和时间切片上,这种多元性、丰富性互相之间的抵力所产生的创造能量和论辩激情,便是做“八五·85”展览的初衷。“85个放光体”,实际上要呈现的是每位艺术家在其个人艺术生命史中的含义。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