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活动

探索未来 | 2020跨媒体艺术节

「近未来」是即将到来的和正在到来的可能生活, 这临近、迫近的未来依然存在无数「未知的未知数」。
2021年12月
探索未来 | 2020跨媒体艺术节

探索未来 | 2020跨媒体艺术节

「近未来」是即将到来的和正在到来的可能生活, 这临近、迫近的未来依然存在无数「未知的未知数」。

 

 

▼2020跨媒体艺术节导览

 

 

01

百年古村 三重时光

Near Future · Possible Life

2020年10月31日,“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在浙江宁波开幕。

作为艺术节主展区的「韩岭」是位于东钱湖畔的水乡古村,被誉为中国梵高的沙耆晚年就生活在这里。

▼东钱湖韩岭村

本届艺术节由两个展区、六大展演板块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组成,将在古村、古街的建筑群落中相继呈现。

本届艺术节最大亮点,即通过多重艺术实践将某种科幻意向叠加在传统建筑群之上,以实现过去、当下、未来三重时光的交合。

例如,在实验艺术系构筑的“虫洞日志”将人类粘合成一种新的想象共同体,40余件作品在传统建筑群中构筑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星际之旅,诚邀观众借此成为“时空旅人”,从黑洞到白洞,寻找并踏定未来历史坐标。

▼虫洞日志影像展海报

▼展览现场

本届跨媒体艺术节由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参与策划,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从未公开露面的雕塑作品也首度亮相本届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主任姚大钧,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一级调研员苏少敏,华茂集团总裁助理何玉花,宁波韩岭古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青,2020跨媒体艺术节执行策展人王岩等领导与嘉宾莅临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致辞

本届艺术节旨在通过艺术创作、学术策划和展演项目与公众深度对话,从媒体与技术、媒体与社会的双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性和跨媒介研究、跨领域实践的发展,为尚未到来却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积极活力、乐观希望和无畏勇气。

 

 

02

城市跃迁,艺术乡村

Near Future · Possible Life

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始终坚持在美学推演、内容生产、技术反思等方面实践先锋性的开拓。2015年“跨媒体艺术”获批教育部新增专业,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跨媒体艺术节,分享了丰富的教学及创作成果,至今已在不同区域推出五届:“迷因城市:骇进现实”(杭州);“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上海);“未来媒体/艺术宣言”(法国);“全息书写 Holographia”(北京);“演化论”(杭州)。

▼往届活动

 

同时,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用艺术激活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艺术院校作为艺术教育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运用学科优势为艺术乡建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机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2020年“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将从宁波全新出发,将毕业展览与乡村振兴结合,让艺术走出高校、走进乡村。通过聚焦社会现实,以艺术和想象力为方式,主动向未来发出邀约,构建艺术学院与乡村新型合作模式。

 

 

03

再塑先锋,未来已来

Near Future · Possible Life

什么是“近未来:可能生活”跨媒体艺术节?

一般而言,近未来(Near Future)是标定科幻小说题材的一个时间概念,泛指“不久的将来”。但在我们这里,“近未来”不是科幻,至少不全是。“近未来”首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向相信时间是一道绵延长河的人展开。它不但居于即将发生的现实之中,还是可以变化、可以改造的现实。人们往往透过研究历史来标定当下,其实,也可以通过探讨未来的诸种可能路径与情势,来定义或规约当下的行动。

▼2020跨媒体艺术节海报

其次,“跨媒体”本身的定位不但体现了观念之于媒介的角度,以及技术与思想在学院内外的交互延伸,同时也是希望全面优化当代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因此,对我们而言“近未来”是可操作的对象,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我们不但以创作参与现实,并且可以用想象力为现实加多一些东西。

“近未来:可能生活”跨媒体艺术节既是对这几年思考问题的自然延伸,也与中国的文化处境、国际局势、疫情的生活现状有一定相关性:昨天的现实原因所导致的今天的现实就是昨天的近未来;当下对未来的想象也可以说设计会影响到未来的现实。

 

 

04

照进现实,极往知来

Near Future · Possible Life

本届艺术节规模庞大、板块众多,由2个展区、6个展演板块和3场国际学术研讨会组成。2个展区为“韩岭展区”和“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6个展演板块分别是“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虫洞日志”影像展、“烟火行星”装置作品展、“意识圈”开放媒体展以及跨媒介巨构——“DISEGNO”。展览作品超过230件,与会嘉宾超过200位,短短10天的展期中更有超过50000人次的观众。

▼展演板块海报

展演板块海报3.gif

 

开幕式

10月31日,“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于东钱湖韩岭启幕,名为“天启”的首场展演以与深空对话为主题,集虚拟影音视觉、动态激光灯效、媒体空间装置一体,在山、水与城的交汇处用艺术方式开启人类与深空对话的光能场,将观者引入到无限接近于当下的未来世界与未来生活之中。

在开幕式上,高世名表示:“‘近未来’是即将到来的和正在到来的可能生活;这临近、迫近的未来依然存在无数‘未知的未知数’。作为宏大宇宙中无比偶然的存在,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去启动一个开放的、反命运的未来——谱写出那一首充满可能与潜能的未来之序曲,播种下属于我们这一纪人类的文明的种子。”

▼开幕式现场

 

烟火行星

《史记·律书》:“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描述的是一种人声鼎沸,鸡狗乱跑,炊烟袅袅的热闹市井生活景象,这是我们曾经的生活,也几近是我们记忆中的景象。

在离我们曾经口中的“未来”越来越近时,我们回首昨日,那种人声喧嚣与人情冷暖也越发可贵。在东钱湖畔,韩岭似乎就是我们暮然回首中的那个灯火阑珊处,白墙黑瓦石板,小溪浣衣炊烟。“烟火行星”的目的不是营造一个未来感,而是30多位艺术家用自己手的温度来参与“现在”,不断地靠近“未来”。手的温度则凝结在整个韩岭街道、河川、烟火中的每一件空间装置作品中。

▼烟火行星展区

 

DISEGNO

温斯顿·丘吉尔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如此,近过去就是近未来。我们以瓦萨里的“DISEGNO”为名义,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熔炉”为结构,以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为数列,向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艺术史致敬。

主题“Disegno”来自吉奥尔格·瓦萨里的《名人传》。瓦萨里认为,自然(Nature)是绘画及雕塑的“母亲”,而诸种艺术的“父亲”则是Disegno。Disegno是一种力。创造的原力和巨力。

二十一件作品,每件作品的命名都出自二十世纪文学名著。从第四届跨媒体艺术节开始,媒介展演系以本科为创作主体。本次为三上本科生,共二十人。对应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数列,通过二十件作品向二十世纪的二十位艺术家致敬。而“一支绝望之歌”,则通过一件作品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尓纳·斯蒂格勒。并以此纪念整个二十世纪艺术史。

▼跨媒介巨构 DISEGNO展区

 

虫洞日志

“未来就是现在”,罗伊·阿斯科特在上世纪提出的新的人类属性,今已成为我们每个人切实的心理感受——我们就生活在未来当中:基础科学停滞,看不见的技术迅速占领生活;现实超越常识,不确定性使得精神走向极端;科幻文学/电影的节点落成,历史进入完成态;科学内涵的延伸,敦促人类发起对更高维度世界模型的建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惊奇的发现,人类历经了多元文明的过去,处在细分隔离的当下,却走向了幻想趋同的未来。

实验艺术系四十余件作品构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星际开荒之旅,艺术家们在此,诚邀观众成为“时空旅人”,从黑洞到白洞,使私密得以解禁,寻找并踏定未来历史的坐标:向未来而生,无限可能。

▼“虫洞日志”展区现场图 

 

意识圈

2020年的全球灾难表面上似乎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开到全球统一规范的“社交距离”——2米,而事实是,人际距离不但没有疏远,反而更加紧密。

今年开放媒体系推出的“意识圈 Noosphere”展,是引用俄罗斯科学家、宇宙学者维尔纳茨基 Vladimir Vernadsky 与法国神学家、思想家德日进 Teilhard de Chardin 的“意识圈”理论来探讨人类在地质圈、生态圈之后进化而形成的巨大网络——意识圈,并突显意识圈带来的在当下社会中明显可见的意识终极趋同化现象。

“意识圈”展览根据双子楼式的传统建筑空间设计成一场“意识之游”。展场以一个巨大的意识圈雕塑为轴心,57位艺术家的38件作品依空间划分为“生态、灵光、刺点、嬉弄、对视、书写、吊诡、消解、谐振”等九大主题区块,环绕扩散并共构出庞大的意识网络。每个板块亦可视为游历或游戏的一个关卡。观者情绪随之起伏涌动,从平静到激昂最终重返安宁,隐约也对应着今年初遇大事件时的意识流变。

▼意识圈展区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将作为此次跨媒体艺术节的重要展演板块之一与其他板块平行展开,展览将邀请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著名艺术家的29件作品参展,一同回应“近未来”这一议题。这些国内外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无不反映着当下人们对于未来和自身的思考与呈现。

▼《墨葵》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

▼《山水宣言:云山六章》高世强

▼《愚蠢的维度还是发明问题》Julia Oschatz(德国)

 

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

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是跨媒体艺术学院两年一度的构建“跨媒体艺术国际”平台的重要学术活动,由空间影像研究所与未来城市研发中心共同统筹执行。首次即作为“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的子版块平行展开,以“近未来:可能生活”为主题,面向全球青年影像艺术家征集实验影像作品,以作品的主题相关性、艺术表达和创新性作为标准,由多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专业学者、策展人共同评审,最终遴选出30部实验短片,在艺术节期间进行展播。

▼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现场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开幕式

在11月1日华茂展区开幕式上,受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邀请,吴珏辉与UFO媒体实验室联合安阳、Frankfurt Helmet、郭锐文、花形、王志昂、王浙辉、尤曜铭、3ASiC等艺术家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进行一场视觉、声音与建筑的时空实验。

基于建筑体的几何特征,在想象力的作用下,艺术家们在两侧曲面墙体上开启虫洞,每件作品的影像左右关联,遥相呼应。借助视听联觉,想象力溶解了建筑外壳,打通了建筑内部,建立起多重感官链接。将黑匣子内部的神秘信息通过超时空感知对外释放。

▼华茂展区开幕式现场

 

国际学术研讨会

艺术和教育的共同目的之一,就是创造。

2020跨媒体艺术节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近未来”为方法论,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隆重举行。23位知名学者共同探索驱动一切人类创造的那种名为“艺术”的实践,在多重现实中为感受力拓展一片新的田野,为创造力开辟一个新的空间。研讨会分为两个单元:“近未来:艺术·教育·媒介”和“近未来:后疫情·新常态”。学者围绕两个单元分别发表主题演讲,深度交流艺术教育及共同反思后疫情时代的跨媒体艺术。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在论坛上讲演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论坛上讲演

▼学术论坛现场

 

05

耕媒之种,继往开来

Near Future · Possible Life

从启动至落地,2020跨媒体艺术节自始至终都受到业界和社会大众的极大关注。吸引了包括新华社、新华网、中新网、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澎湃、艺术中国、雅昌艺术网、凤凰艺术、HI艺术等全国近百家媒体参与,发表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专题报道,累计产生二百余条,总点击超百万。这些报道形式多元,包括但不限于视频、摄影、图文、电台、直播等,内容层级分明,囊括现场、专访、主题专稿、青年群像等,加上微博、B站、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的有效运营,本届艺术节在专业和大众领域在前、中、后期皆掀起广泛热议,热搜不断,充分展现了本届艺术节的持续效应和“跨媒”的深厚影响力。

▼部分报道截图

动图11.gif

此优质宣传效果的取得,既基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十年积累,亦在于疫情骤起后大众对主题“近未来·可能生活”的深度共鸣。

 

 

06

探索可能,尽窥未来

Near Future · Possible Life

透过长期、持续的思考与创作,在此次跨媒体艺术节的策划、执行和落地过程中,我们尝试以前瞻的视野、以艺术的方式去探索“近未来”视域中人们的“可能生活”。通过持续地创作,勾画意愿中的未来;通过积极的行动,参与对未来塑造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地展演和媒体推广放大音量,拓展影响力。

在这里,艺术的反思与进击激烈碰撞,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携手多方力量,通过艺术创作、学术策划和展演项目与公众深度对话,探索媒体与技术、媒体与社会的双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性和跨媒介研究、跨领域实践的发展,为尚未到来却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积极活力、乐观希望和无畏勇气,继续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以前瞻的视野、艺术的方式探索“近未来”视域中人们的“可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