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为艺术战!85与一所艺术学府

2021年12月
为艺术战!85与一所艺术学府

为艺术战!85与一所艺术学府

1979年,星星美展之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深刻影响中国的艺术家。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经历过文革,又受过专业的学院教育,对一切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都充满渴望。年轻艺术家讨厌那些沿袭苏联模式的艺术风格,转而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中寻求出路。这些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精华的年轻艺术家逐渐对当时流行的陈旧写实主义路线感到不满,同时也对官僚的美展机制提出了挑战。伴随着保守的社会风气松动,一场先锋的美术运动在不断酝酿中。随着国门的开放,创作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比较自由,美术界的各种观念碰撞激烈,青年艺术群体不断出现。艺术家创作了大量行为和装置艺术的作品。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美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美术界经历了一次大的思想冲击,史称“85美术新潮”。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艺术思潮中,涌现了大批如今看来具有时代意义、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北方艺术群体”、“厦门达达”、“江苏红色旅”、“浙江池社”、“湖北部落部落”等有影响的艺术群体涌现。黄永砯、王广义、高名潞、张培力、耿建翌、许江、张晓刚等人则是85’美术运动的主将。其中黄永砯、王广义、高名潞、张培力、耿建翌、许江都与一所艺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有着不解之缘。

 

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并任命林风眠为第一任院长。杭州国立艺术院培养了大批诸如潘天寿、黄宾虹、吴大羽、颜文梁、李可染等艺术大家。虽然在接下来中国历经磨难的岁月中,国立艺术院几经磨难、几易校址,但始终秉承着1938年夏天战火烧到杭州,林风眠离校时呼喊的那句口号:“为艺术战!”

 

2013年11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之际,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举办展览“85’与一所艺术学府”。2013年距离1985年已过去了将近三十年,重提“85’新潮”已可以作为追溯与探索的历史,然而当时提出的“新潮”概念却影响至今,当下许多中坚观念性美术馆级艺术家亦从彼时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美术学院是85’美术新潮的策源地之一。此前,中国美院校庆主题展便以“八五·85”为题,聚焦了1985这一年,选择了八十五位校友作为个案,重访他们的1985年,呈现几代人在1985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历史经验和艺术实践。展览前言中这样阐述,以“85’美术新潮”为开端的当代艺术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持续变革与演进中发生、发展,直至今日已蔚然大观。近三十年过去了,如何对当年这场全国性的美术运动所蕴含的艺术理想与社会意识进行历史性解释?这需要从二十世纪“艺术运动”的历次发生中重新建构“85’美术新潮”的艺术史脉络。为此,其将展览以中国美院为研究案例,分“历程”、“论争”、“突围”、“新潮”四个单元,以作品与丰富的文献资料展示上世纪80年代艺术新思潮在这所艺术学府中的发生与发展,多维度地再现那场声势浩大的艺术思潮的历史成因,并试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中,探讨艺术运动的历史与社会意涵。“做这个展,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姿态,我们要做什么呢?85’新潮到底给我们什么能量,我们将这个展放在20世纪大历史背景下,呈现出85’新潮的丰富性、矛盾性。我们不是为85’新潮盖棺论定,也不是树立丰碑,而是勾连起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发展。”

在中国美术馆五层的展厅,“85’与一所艺术学府”以时至今日看来依旧十分前卫的姿态展出着。看过展览便能明白,中国美院地处江南文人之乡却为何从来以实验与独特的姿态呈现着学院的文化。“历程”部分着重阐释了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创建之初就展开的两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一个是以院长林风眠为首创立的“艺术运动社”,积极推动了现代艺术创造与社会启蒙,一个是“新兴木刻运动”的中坚力量“一八艺社”,他们投身于救亡与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创生与发展。这两个艺术运动反映了艺术家面对社会现实与革命政治的两种姿态,在此后数十年的艺术史进程之中此起彼伏、交相攻错。

 

沿着策展脉络,时间到了1985年前后。大量西方文化与思潮的涌进,激发了每一个对生活与理想怀有报复的年轻人血液里的热情,远离政治中心的中国美院勃发了一场与相较北京更为富有活力的思潮运动。“论争”单元以1985年《美术》杂志第九期刊登的一篇题为《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的综合报道开篇,展出了1985年浙江美院毕业展中的多件作品,以及当时那场影响全国的毕业答辩的详细纪要,展示了在1985年这个历史节点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与现实观。这一年里,突破“文革”的重压,经历短暂的复活,这些年轻的生命猝不及防地将艺术迅速带进波普的厌世和冷漠的表达。毕业作品中那种清理似是而非的人文热情的逆反,那些绻缩一团、意味暧昧的身形,远离了教师们对艺术热忱的期盼,继而引发的广泛讨论如今亦被当作历史考证与样本证实这一代人的精神历程。

 

“突围”单元以丰富的文献和作品呈现了1985年前后学院内部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展示出“开放”与“解禁”是如何历史地将中国艺术的命运与学院主体的实验粘联在一起,学院的艺术家们如何以其创造、实验的精神,从种种因袭中突围而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这亦成为了当代艺术真正思想解放的号角,及从“众”到“我”的全新精神世界的全民突破。

如果说“突围”是发生在学院内部的艺术实验与探索,那么,“新潮”所展现的就是一场波及面更广的艺术运动,该单元由赵无极油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85’新空间·池社”、“厦门达达”、“红色幽默”、“最后的画展”等几个部分组成,重新勾画出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的生动画面。突围前夜的“达达”般的嬉戏与实验,突然在校园里弥散,水墨抽象实验与零度的漠然表演交织着,形成比一般叛逆更让人们陌生的逆反表情。“为艺术战”,在那个突围和解禁的年代,被表现为关于艺术十字街头的论辩,表现为学院内外彼此呼应磨砺的繁复思潮。

展览将展出至12月20日,其中展出了许多平时极少见到的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黄永砯创作于1981年的《车间》、王广义创作于1989年的《国际会谈-必要的会谈》、谷文达创作于1984年至1985年的《遗失的王朝-静则生灵》、红色幽默小组创作于1986年的《75%的红,20%的黑,5%的白》、张培力创作于1987年的《X》等作品则展现了1985年各类艺术家的“突围”及表现出来的“新潮”。而苍蝇乐队江丰舟,更是以前卫艺术家及中国美院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代表展出其动画及音乐作品。

 

来源:艺术与设计